带您领略印尼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二)

2018-06-05 10:00

  四、印尼的国乐器——昂格隆(Angklung)

  昂格隆是印度尼西亚一种传统的竹筒乐器。印尼人民视其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印尼爪哇族的文化符号之一,被称为印尼的国乐器。“昂格隆”的结构十分简单,主体用5根细竹条作支撑,当中悬两个竹筒,竹筒上部被削成槽状,底端分别嵌入另一个较粗竹管的切槽。演奏时只需轻轻摇动,两个竹筒受到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颤音。昂格隆看似简单,制作过程却十分繁复,做好一套昂格隆也需费时半年左右。

  昂格隆是爪哇乐师在海外必演的节目,更是印尼人招待来宾,主客同乐的压轴节目。昂格隆演奏汇聚着团队精神,演奏时需要相互配合,正如大合唱一样,不是“单人秀”,而要突出和谐美,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的“音符”。2013年印尼驻华大使馆和印尼中国友好协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了昂格隆大型音乐会,现场共计5393人,包括来自北京各界的音乐爱好者共同演奏了昂格隆,从而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0年11月,昂格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千手之舞”——沙曼舞(Tari saman)

  沙曼舞是印度尼西亚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起源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省的迦佑族(The Gayo)。14世纪迦佑族一位名为Syekh Saman的伊斯兰传教士,创作了该舞蹈,后人以他的名字为该舞蹈命名。沙曼舞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希望增强族人之间彼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独特之处在于舞者间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沙曼舞通常在重要的庆祝活动或宗教仪式上演出。舞者身穿黑色服饰,绣有迦佑族彩色花纹,象征大自然并表达对大地的敬意。

  沙曼舞通常由十几位舞者共同完成,且人数必须为奇数,舞者们采用跪坐姿势,排成紧密的横列,领舞者位于中央以迦佑语领唱,全程并无任何乐器伴奏,单靠舞者的拍手、击掌声为节奏韵律。舞者们弹指、拍击双手、胸口、大腿及地面,随着节奏同时或交替摇摆及转动身体和头部,舞蹈动作反映了迦佑族的日常生活及宗教礼仪。沙曼舞是印尼文化多样性和神秘主义的见证之一,从2011年开始,沙曼舞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诺肯袋(Noken)

  诺肯袋在印尼巴布亚地区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分布在巴布亚中部高地的部落将诺肯袋做为日常携带、存放物品或携带小婴孩的工具,同时诺肯还是和平、富饶、美好的象征。巴布亚的女性从小就必须学习制作诺肯袋,因为学会制作诺肯袋是女性成年的标志,也是她们能够进行婚配的重要条件。诺肯袋的携带方法独特,当地人在使用时会将其悬挂在头顶,用于承担重物。

  诺肯袋由纯手工编织而成,当地人将树枝、树茎、树皮进行切割,在沸水中浸泡,剩余的木纤维在晒干后被搓成绳,再采用编织或打结的技艺将其制作成网状的诺肯袋,有时还会使用天然的染料赋予其颜色。制作诺肯袋的过程繁琐,需要良好的手工技能和耐心,一般制作一个大尺寸的诺肯袋需耗时3周甚至2-3个月。现在制作和使用诺肯袋的人数正在减少,威胁这种技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传统意识的削弱、手工艺人数量的减少、工业包装袋的制造等问题。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诺肯袋纳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